找到相关内容376篇,用时6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辩中边论讲要

    )。既有能现心与所现境,犹未知此境实与不实,为显斯义,颂云“此境实非有,境无故识无”。世亲释此不实义,列举,谓无行相故,及非真现故。似义似根即无行相。行相者,识缘余法之相。通常以有情即“根”为实,...分别如幻如化为解脱也。第四摄相。於上已见虚妄分别有而不实,此言摄者,即经所说三性皆比一虚妄分别心所摄也。颂曰:  唯所执、依他、及圆成实性,境故、分别故,及空故说。虚妄分别,於分别中以为有种种实在之...

    吕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2266669.html
  • 色心诸法之分析(2)

    一、功能无体性。、摄不摄相违。三、有用及无用。皆成过去。四、性不成过失。  功能无体性者,为问此自在等变化万物的功能,为者用业方便为不?业即工作,为达成愿望所必需的方便,必付出的贷价和努力。设此...无我。此处仍就瑜伽七卷,显扬九卷,破计我论文引述略释。彼论文中共分四段,一、叙计执,、叙执,三、正破遣,四、说第一义我相,并说假立有我四。  一、叙计执者,如彼论云:  ‘计我论者谓如有一、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42467629.html
  • 唯识三十论释(1)——守培法师

    、碗、钵等,名为六识,即三能变。是故实有变,无三变也。第三能变,其所变法中复有能变:一能变,果能变。此依古名,实则种所变也。能变者,诸法习气熏于八识性中,从初熏乃至将生时,此酝酿之间,为之。积少成多,转生成熟,谓之变。此变之中,复分种变:一等流变,异熟变。等流变者,谓善恶无记性的习气,熏成善恶无记种,果相等,故名等流变。异熟变者,即等流习气转生成熟,生熟各异,故名异熟变。此...

    守培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1368369.html
  • 惟贤法师:实修问答集

    解脱。法身大士就没证到这种境界,这在程度上是有区别的。  2. 请解释一下中阴身,这个阶段一般有多长?  答:佛法讲众生都在六道轮转中,一般的解释就是十二因缘、十二有支,为三世两重因果。即过去:无明、行;现在五果: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;现在三:爱、取、有;未来果:生、老死。其中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中,又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六道轮回就是这样轮转下去。  另外还有四有轮转:死有、中有、生有...

    惟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11268944.html
  • 杨维中:隋唐佛教心性论的四种范式及其比较研究

    化度众生,终日用之终日不染。”[1]此层含义可称之为“法门教化”义。其二,以正、缘因、了佛性之互具来论说佛与众生同具善恶性。在三佛性中,正常指中道、实相,因而是非染非净、无善无恶的;而缘、了则具染净、善恶性。在此,智顗以十界互具和三谛圆融的方法论原则推出了三互具互融的结论。应该特别指出,智顗是在“一念心”的基点上论证佛性具恶的。智顗学说中,“性”仅指众生之心体而非佛之体性,佛之体性...

    杨维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63769407.html
  • 星云法师:学佛的次第

    身心演变的必然结果。未来之世,既然受生,则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等与之俱来。   十二因缘中的无明和行,是过去;识、名色、六入(处)、触、受,是现在五果;爱、取、有,是现在三;生和老死是未来果。...道品与止观   、七净(七种净德)与止观   三、八大人觉与止观   四、一心二门与止观   “心、佛、众生,三无差别。”众生与佛本具同一心性,只无明妄动而呈现生住异灭、迷悟染净之相。《大乘起信论》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3069465.html
  • 华严一乘法界图

    。十番虽别。而同成无我。故璎珞经十番因缘。三乘义摄。何以故。唯教差别不同。广如地论说。如十二因缘说。余缘生诸法。准例可解。陀罗尼法者。如下说。三即事摄法者。显陀及微细陀故。广义如经。四所谓九世者。...分齐别义。何得知。答。且依十门。即知也。一同时具足相应门。于中有十相。谓人法理事教义解行因果。此等十门相应。无有前后。陀罗网境界门。此中具前十门俱义。从喻异耳。余可准之。三秘密隐显俱成门。此亦具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2769600.html
  • 湛然“无情有性”思想中的“真如”概念

    唯心一元的主张,造成与自己唯心主张相矛盾的结果。这样的唯心论者,湛然以为是不了解“性佛性”及“修佛性”之不二而,以及“正”、“了”、“缘因”三佛性之一而三、三而一的道理,更没有体察到《华严经》...依三佛性来说的话,就是无情除了具有正佛性之外,是否还有了、缘因佛性?也就是无情可否修证成佛?无情是否可以成就报身佛及应身佛?  面对此一问题,湛然的处理方式,先是从教之权实上说,指那些说缘因、...

    郭朝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75370099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二辑(2)

      欲界定的发相过程有二心:  (1).粗住心-修数息法,气息逐渐调和,心逐渐虚寂凝炼,澄净恬怡。虽在缘中,却不驰散。  (2).细住心-于后其心泯泯转细,此后或经一、时辰,或一、日,或一、二月...同时,另起五种的“相应支”。  何谓相应支?即与初禅的定心相应不失。这五支功德的现前,才能证明确有初禅的相,所以名“相应支”。  1.觉═触受义,此可分别为:  (1)身觉:指于初禅发相时,种种的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370226.html
  • 华严宗体用论及其对理学体用论的开启作用

    外别有无明为不善体者,有多种过;且以义显之:一者同于外道执冥性常,以其自有,不从生故;二者众生毕竟无有得解脱义,以有自体不可断故。”(4)   为解决这个问题,法藏发展了“一心开二门”的思想,阐释...。“心生灭门”则是如来藏心随缘生灭,与无明互相熏习,生起差别之相。“心生灭门”中,如来藏心熏无明,则生起消灭妄心妄念的净法,故《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》云:“真如体相大为内熏,真如用大为外熏缘,以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43070622.html